還是寫好了。沒辦法,我這人雞婆。
關於農曆七月這件事,民間俗稱鬼月,道教裡是三官大帝的地官生日中元節,而佛教後來有個名稱,叫做吉祥月。
然後在西元2010年8月的時候,有一群專家學者為了端正民俗,辦了個活動來闡述七月不是鬼月。這兩年來廣獲各大媒體及各大部落格迴響引用,隨便一估狗都有百萬條來著糾感心ㄟ。(不小心還看到基督教部落格轉載咧。)
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套用當時與會的長官說的:「提出有利的證據來端正七月不是鬼月的民俗。」
大家拍拍手。然後問題來了,要是說這「有利力的證據」,基本上是誤讀古文的結果,那這原本應該是無懈可擊的立論基礎,不就變成了笑話一枚?而且那估狗結果以百萬為單位的盛況,實在讓人擔心不知道要怎麼收尾好。
但是,這事情實在不能怪引用的媒體以及轉載的部落格,而是要怪當初那個正俗活動的專家學者。對,沒錯,尤其是頂著學術圈的光環以及半官方的觀感,這種錯誤是不能原諒的。
在下並不希望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誤會台灣的學術能力。
喔對,我覺得資料解讀有誤的活動是這個。
關於五術方面,基本上我不懂,不敢置喙。但是關於朱元璋造謠,想私心獨佔吉祥七月這一部分;以及引用的那句勘輿大師口訣:「古來天子七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這些我個人很有意見。
偏偏這兩個是重點。
先看看天子下葬的部分。網頁裡說:「何以帝王往生後予以暫厝,另選擇七月吉時下葬?副館長顏榮豐說:七月為『申』月,取其在田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故為『申』是大吉之月,故勘輿家有古來天子七月葬之訣。 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地理之說,其深知七月(申月)為大吉之月(明朝皇帝除沿古來天子七月葬之俗外,另亦多數選擇農曆七月登基)」
這是直接從網頁上抓下來的原文。
這裡主要是針對朱元璋跟他的明朝對吧?好,來,我們先研究一下明朝的皇帝是哪時下葬的。(「多數選擇農曆七月登基」也是大錯,不過這件事我們放到備註去說明就好。)
先看《明史》的資料。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初十),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明史卷三太祖本紀》)。如果換算成陽曆,是西元1398年6月24日駕崩。
然後,我們看看繼任的明惠帝哪時候葬他。《明史卷四恭閔帝本紀》:「(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
按照《明史》,明惠帝是在大行皇帝駕崩之後七天即位,也就是西元1398年6月30日。然後當天,也就是朱元璋頭七那一天,明惠帝就把他爺爺給埋了。
西元1398年6月30日,按照我們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的算法,換成農曆的話是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剛剛吃完當年第二份粽子啊各位。
是說朱元璋為了獨佔吉祥的七月來下葬而耍了陰謀?即使算成陽曆,他都是七月前就葬好了的。
他佔到哪裡去了?第一個朱元璋就呼了個大巴掌。
順道說一聲,朱元璋是正月初四在南京即位做皇帝的。從他開始就沒有特意選擇在農曆七月即位。
(如果有客官想知道明代十六個皇帝即位、掛掉之類有的沒的資料,看看明朝皇帝是不是真的都在農曆七月扛去種,請移駕到備註去看看順便按個讚謝謝。)
(不過接下來的文章請先看完謝謝again。)
然後,就是那一句「古來天子七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若是按照這些專家學者的意思,就是皇上他老人家不管什麼時候掛掉,一定得等到農曆七月那個月分才能入土為安。
唔……,這麼說來,要是那個皇帝不小心在農曆七月三十日那天龍御上賓,不就得一斷氣就埋了?不然要放一年很麻煩說……。
先來看看,那一句「古來天子七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的出處,是清代蔣大鴻著的《天元五歌》,節錄一段如下:
「諸家選擇最紛紜,拘忌多端誤殺人,此家言吉彼家凶,對盡諸書總不同。
三年五載精一日,萬般福澤總成空,古來天子七月葬,庶士踰月禮不曠。
年月何曾有興廢,日時只好論孤旺,春秋葬日滿經書,但辨剛柔內外宜。
裨灶梓慎俱博物,豈昧陰陽誤萬機。」
這位蔣大師顯然詩書讀得相當通透,詞句中蘊含相當深遠的哲理。不過那一句「古來天子七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到底要怎麼解釋,我們看一下典故出處。
這是《禮記•王制》說的:「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禮記》是經典,有比較深,我們找找注疏。來,班固《白虎通•卷十•崩薨》:「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何?尊卑有差也。天子七月而葬,同軌必至;諸侯五月而葬,同會必至,所以慎終重喪也。」
還是很深奧有沒有?我們再看這一個,王充《論衡•譏日》:「禮:『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卿、大夫、士三月。』假令天子正月崩,七月葬;二月崩,八月葬。諸侯、卿、大夫、士皆然。」
這樣夠不夠清楚?還是看不懂的,我可以介紹國文老師幫您補習。在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中文系美女同學,用功程度是我的一萬倍左右,絕對可以幫您解惑沒問題。
換句話說,那一些專家學者們完全搞錯了。人家天子葬七月,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讓人家奔喪以及致哀(大家想像一下兩、三千年前的通訊及交通情況),一開始的立意跟堪輿沒有關係謝謝。
至於後面那一句「士庶踰月禮不曠」,說的是一般人等級不夠,死了入殮停放個把月左右也就可以扛去種出殯了。
雖說我很早就不太相信很多「專家學者」的說法,但是錯得這麼離譜的也不多見。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農曆七月後來在佛教中卻有「吉祥月」的說法。如果按照經典的記載以及佛教的規矩,那還真是吉祥至極沒錯。
喔,先插播一個道教的部分。照說「鬼月」這觀念應該是來自道教系統,畢竟七月十五中元節是地官大帝生日,跟天官賜福、水官除厄不同的是,地官主要的威神是為亡魂赦罪,演變到後來就成為中元普渡的法事。而這一類法事大部分是在祭祀無主孤魂,這一點,跟古代國家級的祭禮「厲壇」應該頗有淵源。《明史•卷五十•吉禮四》最後就有提到,上至京師下及鄉里,都設有不同等級的厲壇,用以祭拜無祀鬼神。其中州、府以下的行政區域,祭祀厲壇的三個固定日期之一就是,嘿嘿,七月十五日。
不過這方面在下了解的不是很多,就不繼續討論了。我們回頭繼續佛教的吉祥月。
佛教的吉祥月是根源於「盂蘭盆」這件事情。「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解倒懸」。(不是用盆子裝東西去拜拜謝謝。)
這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的弟子大目乾連尊者,以神通發現母親死後因為業報生為餓鬼,痛苦萬狀,大目乾連在無計可施之下向佛求救。佛就教他「盂蘭盆」的法門,在七月十五日供養十方僧眾,請大家咒願讓施主七世父母得到解脫。以眾僧威力,大目乾連的母親因此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而指定要在七月十五那天供眾,是有原因的。
這是因為佛教有「結夏安居」的規定。佛教發源地印度,有三個月的時間是雨季,為避免各種不便以及可能的傷害,於是佛制戒律,在雨季期間,大家一起在一個固定結界範圍內閉關修行。名為結夏安居。
在印度的結夏安居是從農曆五月或六月開始。傳到中國之後,可能是因為氣候不同,結夏的時間,統一規定從農曆四月十六日開始,到七月十五日圓滿三個月。
另外,再加上佛教有僧團每隔半個月誦戒一次的規定,稱為布薩。除了個人自我反省,向大眾懺悔所犯的戒律(稱為自恣)之外,還可以一起討論戒律相關問題。因此,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不只是結夏安居圓滿,也是布薩自恣日期。
而「盂蘭盆」法會,就是在這一天進行。
唔?
所以說,各位,「盂蘭盆」這一招,不只是單純落人這麼簡單而已。在糾這個團之前,還規定大家要先集氣,然後在最華麗的時刻來個小宇宙大爆發呢!難怪……。
……。
不好意思,本台向來會按照慣例失控一下,剛剛那一段也請大家按照慣例裝做沒看見謝謝。
還是趕快做個結尾收工好了。不過哈啦個兩件事情,居然又是落落長幾千字是怎樣……。
農曆七月這件事,如果按照民俗說法,好像這段時間就會有特別多的孤魂野鬼到處飄盪順便嚇人一樣。但是無論從佛教、道教,甚至是儒家的傳統來看,這個月份跟「鬼月」這說法實在扯不上什麼關係。
真要扯關聯性,大概的可能就是都在這個時間祭祀先亡,以求冥陽兩利。儒家的傳統,是為國家安撫無祀鬼神,希望他們不要擾亂國家人民;道教方面,則是祈求地官大帝削減乃至赦免亡魂的罪惡;至於佛教,則是想濟度被惡業所纏的先亡(也有正面的部分是增加福樂)。
或許就是因此,輾轉相傳之下變成鬼影幢幢的月份了。說來也是種無奈吧。
以上。報告完畢。
Ps.1圖片:網摘。
Ps2.備註:明朝自太祖至思宗,合計十六帝,其即位、崩薨以及安葬之中西曆日期對照。
(如果客官日理萬機不想一個一個看下去,就由在下在這邊報告一個重大發現:根據以下資料,大明皇朝,從太祖朱元璋以下十六帝,剛剛好沒有一位是在農曆七月即位,也沒有那一位是在農曆七月下葬。剛剛好的巴掌很大一個。謝謝大家。)
雖然說我大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沒有所謂「明朝皇帝除沿古來天子七月葬之俗外,另亦多數選擇農曆七月登基」這件事情,但是在下為了彌補當年不用功,所以現在決定把明朝十六個皇帝下葬時間一個一個查出來(如果估狗大神查得到的話)。當然一切都是從網路上得來的資料(資料跟工具基本上是這個跟這個),真要做學術研究,各位客官還是請自行蒐集資料,不要太過信任在下這中文系出身而且沒寫過論文的文學學士謝謝。
另外,因為那些專家學者說明朝皇帝即位也多在農曆七月,我們就再附加一個即位時間好了。
來。
帝號 |
即位、崩薨以及安葬時間 |
備註 |
|
太祖 洪武皇帝 朱元璋 |
即位 |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 (1368年1月23日) |
於應天府(南京)即位。 |
崩薨 |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 (1398年6月24日) |
崩於西宮。 |
|
安葬 |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 (1398年6月30日) |
葬於孝陵。 |
|
惠宗 建文皇帝 朱允炆 |
即位 |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1398年6月30日) |
|
崩薨 |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 (1402年7月13日) |
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2年7月13日)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
|
安葬 |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日 (1402年7月20日) |
《明史》: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
|
成祖 永樂皇帝 朱棣 |
即位 |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 (1402年7月17日) |
|
崩薨 |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 (1424年08月12日) |
崩於楡木川。 |
|
安葬 |
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九日 (1425年1月8日) |
葬於長陵。 |
|
仁宗 洪熙皇帝 朱高熾 |
即位 |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1424年9月7日) |
|
崩薨 |
洪熙元年五月十二日 (1425年5月29日) |
崩於欽安殿。 (只當了八個月皇帝) |
|
安葬 |
洪熙元年九月六日 (1425年1月17日) |
葬於獻陵。 |
|
宣宗 宣德皇帝 朱瞻基 |
即位 |
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 (1425年6月27日) |
|
崩薨 |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 (1435年1月31日) |
崩於乾清宮。 |
|
安葬 |
宣德十年六月二十一日 (1435年7月16日) |
葬於景陵。 |
|
英宗 正統(又稱天順)皇帝 朱祁鎮 |
即位 |
宣德十年正月十日 (1435年2月7日)
|
奪門之變。在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再次於奉天殿即位。 |
崩薨 |
天順八年正月十七日 (1464年2月23日) |
|
|
安葬 |
天順八年五月八日 (1464年6月12日) |
葬於裕陵。 |
|
代宗 景泰皇帝 朱祁鈺 |
即位 |
正統十四年九月六日 (1449年9月22日) |
|
崩薨 |
天順元年二月十九日 (1457年3月14日) |
薨於西宮。 |
|
安葬 |
查無時日。 |
一時查不到下葬時間,只知道因為政變的關係,他是以親王禮葬於西山景泰陵。(按照史書連哪時葬都不提這一點,依當時政治氣氛,應該是很快就草草下葬才對。) |
|
憲宗 成化皇帝 朱見深 |
即位 |
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二日 (1464年2月28日) |
|
崩薨 |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1487年9月9日) |
|
|
安葬 |
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1487年12月31日) |
葬於茂陵。 |
|
孝宗 弘治皇帝 朱祐樘 |
即位 |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六日 (1487年9月22日) |
|
崩薨 |
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 (1505年6月8日) |
崩於乾清宮。 |
|
安葬 |
弘治十八年十月十九日 (1505年11月14日) |
葬於泰陵。 |
|
武宗 正德皇帝 朱厚照 |
即位 |
弘治十八年五月十八日 (1505年6月19日) |
|
崩薨 |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 (1521年4月20日) |
崩於豹房。 |
|
安葬 |
正德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1521年10月21日) |
葬於康陵。 |
|
世宗 嘉靖皇帝 朱厚熜 |
即位 |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1521年5月27日) |
|
崩薨 |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1567年1月23日) |
崩於乾清宮。 |
|
安葬 |
隆慶元年三月十七日 (1567年4月25日) |
葬於永陵。 |
|
穆宗 隆慶皇帝 朱載垕 |
即位 |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567年2月4日) |
|
崩薨 |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1572年7月5日) |
崩於乾清宮。 |
|
安葬 |
隆慶六年九月十一日 (1572年10月17日) |
葬於昭陵。 |
|
神宗 萬曆皇帝 朱翊鈞 |
即位 |
隆慶六年六月十日 (1572年7月19日) |
|
崩薨 |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1620年8月18日) |
|
|
安葬 |
泰昌元年十月三日 (1620年10月27日) |
葬於定陵。 |
|
光宗 泰昌皇帝 朱常洛 |
即位 |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一日 (1620年8月28日) |
|
崩薨 |
萬曆四十八年九月一日 (1620年9月26日) |
崩於乾清宮。由於他剛剛好只當一個月的皇帝,為了避免困擾,後來決定當年的八月之後改元泰昌元年,到十二月底為止。 |
|
安葬 |
天啟元年九月四日 (1621年10月18日) |
葬於慶陵。 |
|
熹宗 天啟皇帝 朱由校 |
即位 |
泰昌元年九月六日 (1620年10月1日) |
|
崩薨 |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1627年9月30日) |
崩於乾清宮。 |
|
安葬 |
崇禎元年三月八日 (1628年4月11日) |
葬於德陵。 |
|
思宗 崇禎皇帝 朱由檢 |
即位 |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1627年10月2日) |
|
崩薨 |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1644年4月25日) |
自縊,崩於北京萬歲山(景山)。 |
|
安葬 |
崇禎十七年四月四日 (1644年5月9日) |
根據《明史》,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1644年5月4日)叛軍把明思宗的棺材載到昌平,由昌平人葬於思陵(原田貴妃墓)。而《明季北略》記載比較詳盡,是崇禎十七年四月三日(1644年5月8日)發引,次日安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