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事•鴛鴦陣素描•兵器一  

 

 

 

  接下來是兵器的部分。嗯……,既然討論兵器,那順便連兵器操作方式一併討論。要就一次給他囉嗦到底。另外還有一個徒手拳術,我想就放在最後當補述好了

 

  這個部分,因為牽涉到武術,增加了不少參考資料。除了《紀效新書》的十八卷本、十四卷本之外,還有明末清初武術家吳殳的《手臂錄》,以及明代由韓國人編纂的《武藝圖譜通志》等等。

 

  另外,後面關於兵器的實際運用,在下還有一整把專家高手朋友可以諮詢,必要時還可能傢伙抄起來就在那邊被驗證,真是誤交匪類太幸運了我。

 

  同時,身為一個生性愛好和平活潑向上溫柔敦厚體貼可愛但是偏偏號稱練過一些武術的小孬孬,在這邊還有一事說明。畢竟是四百多年前的東西,只剩一些很簡略的圖,以及一點都不詳盡的說明,而且還都是文言文哪。因此,很多地方是我個人的臆測,請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太過當真,更不要找我單挑來個驗證之類的,感恩蛤。

 

  好,我們進入正文。

 

  中國兵器自宋代之後的發展可謂琳瑯滿目,如十八般兵器、各種獨門奇兵暗器乃至火器等等。相較之下,戚家軍的武器編裝實在是異常精簡。而因為各種原因(如資料貧弱、時間精力不足以及懶惰等等),這邊描述的主要是以《紀效新書•十八卷本為準,也就是戚繼光在東南抗倭時所寫的版本。後出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則做補充之用。

 

  另外,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暫且分為兩大類:主力單兵武器、鴛鴦陣輔助兵器。

 

  主力單兵武器是鴛鴦陣的重點裝備,包括長槍、狼筅、鈀叉、刀牌。

 

  而鴛鴦陣輔助兵器,包括棍棒、弓、弩、火器等,另外還有守城器械跟水戰器械。這一類名色相當多樣,我們再逐一介紹。

 

  除此之外,還有看起來應該是儀仗用的大刀、大叉。我覺得那是儀仗專用的原因,是這兩樣器械只見於《紀效新書•十八卷本的卷七,關於中軍隨侍執打器械、巡哨這一段,而且還是出現在人員位置表上,分別是大刀、大叉前後各兩柄。除此之外我就沒有印象了。

 

  說到這個。大叉且不論(這玩意兒就像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的:「表現了戚繼光的部隊仍然沒有脫離農民氣息。」),一般來說,所謂大刀,指的多半是像青龍偃月刀這個類型,也就是俗稱的關刀。以造型來說,算是很具代表性的傳統兵器。不說別的,只要稍有中國文化基礎的人,大概都知道關公;而知道關公,不知道關刀的恐怕很少。

 

  嗯……,以防萬一,這是關刀的長相:

 

  人間事•鴛鴦陣素描•兵器一1  

 

 

   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收藏的,聽說是明代的傢伙。

 

  不過這樣大概看不出來尺寸對吧?來,這裡有另外一柄附比例尺的:

 

 

 

人間事•鴛鴦陣素描•兵器一2  

 

 

  怎樣?有大支吧?這傢伙看起來實在很威,所以拿來當做出行、擺設的儀仗道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關刀(大刀/青龍偃月刀)這樣的兵器,在戰場上其實並不好使。雖說砍劈的威力很大,但是因為太過笨重,不是隨便誰都能得心應手的。平常軍中配備,大概只會用來做重量訓練,或是考驗膂力專用(清朝武舉考試就有耍大刀這個項目)。重視實戰的戚繼光,理論上不會把大刀這種兵器普遍裝備在他的部隊中才對。

 

  當然,長柄大刀也是有能上戰場的形制,同類型的兵器還有長柄斧鉞。這兩類兵器威力都十分強大,如新唐書中記載的,李嗣業以「步卒兩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還有宋朝劉錡在順昌之戰以刀、斧大破金兀朮的重裝騎兵鐵浮圖等等故事。

 

  不過這一類的戰例,都是步兵對戰騎兵,因此使用大刀、長斧容易建功(砍馬腳、劈鐵甲很好用)。再說,這種兵器強是強,砍劈一旦不中過了頭,再回手就慢了。這類重兵器在運用上的缺點就是不那麼靈活,上陣很容易吃虧。

 

  再從這邊扯遠點。中國古代冷兵器中,其實也有實戰效果不錯的長柄刀。前面提到的陌刀,沒人見過實物,暫且按下不表。其他的比方說朴刀、片刀、虎牙刀、掃刀(在日本叫做薙刀)等等,在明、清時期算是普遍使用的器械,實用性加減有認證。前三種到後來甚至還列為清代綠營的標準裝備。但是戚繼光為何不裝備在自己部隊中……。

 

  喔?還是需要圖片是嗎?來。

 

 

人間事•鴛鴦陣素描•兵器一3  

 

 

 

  喲?居然還有貌似西洋死神用的鎌刀是哪招?不是重點算了。

 

  再補一張掃刀:

 

 

 

人間事•鴛鴦陣素描•兵器一4  

 

 

 

  ……。

 

  耶?……。剛剛那一張請大家裝做沒看到,這邊有正常版的:

 

 

人間事•鴛鴦陣素描•兵器一5  

 

 

 

(題外話中的題外話:「長柄刀」跟「長刃刀」其實是不同的兵器,造形跟用法都有差異,但是非常讓人討厭的是,絕大部分的資料都混稱為「長刀」真是給他@#%&$*……。)

 

  說哪了?喔,說戚繼光為何沒在自己部隊中裝備長柄刀。

 

  我們先來看看。戚家軍當時面對的主要敵人是倭寇,基本上全是輕裝步兵,加上靈動威猛的日本刀。像《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卷四<長刀解>所說的:「彼以此跳躍,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善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

 

  這邊說的應該是所謂的「真倭」,或是受過徹底訓練的假倭(也就是中國海盜啦)。相較於明朝普通部隊,這些傢伙可都是職業級的特種兵。遇到這種敵人,敢戰的長柄刀、斧手,除非真的武藝高強而且膽氣過人,否則實在難以取勝。但是這個等級的士兵歷來不多,尤其在中期以後的明朝,基本上已經是EN(瀕危)那種程度的物種了。倭患遍及整個東南沿海,單靠這些哪夠用啊。

 

  另外,在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卷四<手足篇•短器長用解>提到,偃月刀這種兵器全長雖然有七、八尺,但是跟丈八長槍相較之下,也只能稱為短兵。(在戚繼光曾經面對的外敵中,日本無論步、騎,都有用長槍的傳統;而蒙古的重騎兵也配有長槍。)加上一般偃月刀的慣用模式是「定把」,也就是有固定的持刀位置(通常在刀桿中間,一手甚至會貼近刀口一帶),當架勢擺出來之後,會發現只剩下前端幾尺能應敵。這樣即使招式再多再華麗,走江湖賣藝還好,上陣可不行。

 

  這個說法在《紀效新書•十八卷本》則是出現在卷十二的<短兵長用說>一開頭。原文大同小異,只是十四卷本敘述比較詳盡。這應該跟十四卷本是戚繼光晚年重新整理的有關係。

 

  再者,紀效新書的主要武器編裝表沒有長柄刀、斧,在下推測還有一個可能。如果只是在意兵器長度,那把桿身加長就好了,還可以增加殺傷力呢。但是這樣一來,不只靈活度大減,招式以橫砍直劈為主的刀、斧,動作時幅度會更大,更不利刀牌、狼筅等兵器從旁輔助。戚繼光在組訓鴛鴦陣時,捨去大刀大斧,代之以利於直線戳刺的長槍,這也許是原因之一。

 

  這情形到後來戚繼光鎮守北方備禦蒙古騎兵時,才稍有變化。但並不是裝備長柄刀、斧,而是增加了長刃刀以及大棒。這點後面會提到。

 

  後面會提到……。我看看,嗯,也是已經硬湊出這麼些文了。既然後面會提到,那我們這篇就先到這邊為止吧。

 

  在下先告退。回見啊各位。

 

 

 

 

 

 

 

PS.圖片全是網摘滴。

 

 

 

 

 

 

arrow
arrow

    柚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