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討論的是戚繼光選兵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的問題。這在開頭<束伍篇第一原選兵>就說得很清楚了。當然,原文請看附注。

 

  首先我們看看有哪些人是戚將軍不要的。

 

  第一,城市裡遊手好閒的人,特徵是看起來細皮嫩肉手腳靈活。第二,奸巧之人,特徵是神色不定,而且看到長官鳥都不鳥的。

 

  這兩種比較好理解。前者一看就知道是來混飯吃的,哪經得起操練?至於後者,要是一個不爽就發起兵運佔領司令部,叫誰去鎮暴?

 

  還有四種不要的人,那就很特別了:長得又高又胖的、聰明伶俐的、大力士等級的、武藝高強的的。

 

  都是好咖,戚將軍幹嘛不要?事實上,不是都不能要。而是戚繼光長年觀察之後,發現如果沒有具備一個重要原則,那這四種人上陣很容易出狀況。

 

  出什麼狀況?

 

  首先是又高又胖的(所謂豐偉是也)。這類人在古代審美標準可是一等一的美男子,但是戚繼光他說這類人因為胖,跑不快也不靈活,戰場上很麻煩。

 

  其次是聰明伶俐的。這類人過於精明,平常愛挑爽缺,上戰場前會事先找好退路,等到一接戰,他自己先溜就算了,通常還會嫁禍給別人,一整個王八蛋。

 

  而剔除力大以及武藝高強的人,原因則是這樣。雖說在冷兵器時代,力氣與武藝可是非常重要的戰場技能。很多出名的大將們,一人打一百個算是小菜一碟。但是戚繼光觀察到,那些應募而來的大力士或武功高手,如果欠缺了前面說的重要原則,總是一上陣就手足失措,甚至會腳軟眼花,連刀槍都可以拿反了,接著就陣前落跑。跟平常豪氣干雲的形象完全不同。

 

  那個原則是啥這麼重要?戚繼光認為,「膽氣」是也。

 

  事實上,武術界也有「一膽二力三功夫」的說法。不過這幾乎是天生的稟賦。就像戚繼光說,即使俗話說「藝高人膽大」,但武藝高只能替原本就有膽的人加分,虛怯懦弱的再怎麼操練還是不成。而若是有膽,前說的四種,所謂力大豐偉伶俐,加上武藝高,那是錦上添花。只是,上哪找那麼多這種人來打倭寇?

 

  所以,戚繼光訂下了這樣的選兵原則:鄉野老實之人。特徵是皮膚曬黑、手腳粗糙、身材堅實,一看就知道是種田的。然後身體反應、協調性都不錯,教個兵器不會砍到自己或鄰兵的

 

  這就是上等兵源。特別是看到官府還會有點畏縮懼怕的,那就更好。這種兵最好帶了。

 

  當然,這是直接面試。除此之外,最穩當的方法,其實還是依靠當地的人推薦。這人平常如何,有沒有不良嗜好之類大大小小的資訊,跟左鄰右舍以及親朋好友打聽是最清楚了。

 

  比網路上肉搜還準。

 

  後來清代曾國藩建立湘軍,用的就是從這一招變化出來的。他先招募帶兵的軍官,然後讓這些人回去自己家鄉募兵,募到多少,他的兵力就有多少。而且都是彼此認識的人,甚至還是親戚,所以湘軍的凝聚力特強。

 

  喔對,在戚繼光的著作中還有一條,雖然說一定會被批為封建迷信叭啦叭啦的,但是還是要拿來補充一下:當兼用相法,亦忌兇死之形、重福氣之相,此盡選人之妙矣。

 

  這一點,跟唐代名將李勣用人的哲學是一樣的。新唐書卷九十三<李勣傳>說:「……。臨事選將,必訾相其奇厖福艾者遣之。或問故,答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

 

  這個觀念其實很好理解。平常大家集資去抽獎、買樂透,不都會研究一下誰最有偏財運再派他去買?戚將軍當招募部下,當然不會想找相書上註明說會在戰場上仆街的人。

 

  當然,這只是在本文中聊備一格的說法。就不繼續討論下去了。

 

  以上,是十八卷本《紀效新書》所記錄,戚繼光選兵的哲學。而選到適合的士兵,也不能讓他們徒手上陣。因此,下一篇討論的便是<兵器>。

 

  請各位稍待。謝謝。

 

 

 

 

 

 

附注:《紀效新書•卷一》<束伍篇第一原選兵>:「……。兵之貴選,尚矣,而時有不同,選難拘一。若草昧之初,招徠之勢,如春秋戰國用武日久,則自是一樣選法。方今天下承平,編民忘戰,車書混同,卒然之變,自是一樣選法。大端創立之選,勢在廣攬、分揀,等率均有所用。天下一家,邊腹之變,將有章程,兵有額數,餉有限給,其法惟在精。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遊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動伶便者是也。奸巧之人,神色不定,見官府藐然無忌者是也。第一可用,只是鄉野老實之人。所謂鄉野老實之人者,黑大粗壯,能耐辛苦,手面皮肉堅實,有土作之色,此為第一。然有一等司選人之柄者,或專取於豐偉,或專取於武藝,或專取於力大,或專取於伶俐,此不可以為準。何則?豐大而膽不充,則緩急之際,脂重不能疾趨,反為肉累,此豐偉不可恃也;藝精而膽不充,則臨事怕死,手足倉卒,至有倒執矢戈,盡乃失其故態,常先眾而走,此藝精不可恃也;伶俐而膽不充,則未遇之先愛擇便宜,未陣之際預思自全之路,臨事之際,除已欲先奔猶之可也,又復以利害恐人,使詐他輩為己避罪之地,此伶俐不可恃也;力大而膽不充,則臨時足軟眼花,呼之不聞,推之不動,是力大不可恃也。興言至此,則吾人選士之術荒矣。夫然則廢四者而別圖之,亦不可也,蓋四者不可廢,而但不可必耳。諺曰:藝高人膽大。是藝高止可添壯有膽之人,非懦弱膽小之人茍熟一技而即膽大也。惟素負有膽之氣,使其再加力大、豐偉、伶俐,而復習以武藝,此為錦上添花,又求之不可得者也。然此輩不可易得,思其次,則武藝尚可以教習,必精神、力、貌兼收。三者兼收,又不若憑各親識鄉里哨隊長舉首,蓋渠皆生長同輩,觀其所忽也久矣,此又不可以憑選者之目也。所奈此數者,皆選兵之一籌,而必膽為主。膽之包在人心腹中,不可見,何以選為?殊不知人之精神露於外,第一選人以精神為主,而當兼用相法,亦忌兇死之形、重福氣之相,此盡選人之妙矣。最勿使伶俐油滑,寧用鄉野愚鈍之人,畏官府,畏法度,不測我之顛倒之術,誠信易於感孚,愾氣易於振作。先以異出常情之威壓之,使就我彀中,而即繼之以重恩收其心,結之以至誠,作其威,則為我用命無疑,此萬試萬效之方也。若愛先玩於前,而後繼之以威,則怨叢而恩不感矣。是故遵令奉法,臨事用命,所以成天下之功,辦天下之事,雖小而家人父子邑里之細,畢竟克濟者,威嚴而已。但威不能自行永守,保無阻壞,而所以使威嚴之永行無阻壞者,恩與信也。彼天下之至親、至情,莫慈父之於孝子若也,子之聽命於父者,以其生我也、育我也,設使父必於殺子,雖孝子且不能無私言,況烏合之眾、行伍之兵耶?是以必須恩以佐使其威嚴,庶威嚴為之畏為有濟,不然,則威之反為怨,嚴之反為敵矣。如載人者舟之功,而所以使之載者,則舵也,威嚴其舟乎,恩信其舵乎?此予數年之獨秘,雖後日名將之出,必不易予言也。……。」

 

 

arrow
arrow

    柚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